帳號:guest(34.239.173.144)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林桂卉
作者(外文):Guei-Huei Lin
論文名稱:拼裝醫療化:台灣精神醫學的自殺論述與政策參與
論文名稱(外文):Assembled Medicalization: Suicide Prevention and Psychia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王文基陳嘉新
指導教授(外文):Wen-Ji WangJia-sh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系所名稱: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學號:39931005
出版年:10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自殺自殺防治台灣精神醫學醫療化
外文關鍵詞:suicidesuicide preventionTaiwanese psychiatrymedicaliz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1
  • 點閱點閱:15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0
  • 收藏收藏:0
自殺問題已成為當代各國關切的重要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與先進國家紛紛推動防治策略加以因應。台灣於1969年出現民間與精神科醫師合作的自殺防治專責機構,並於2006年開始執行全國性自殺防治計畫,由精神醫學主導自殺防治系統。精神科醫師參與台灣的自殺防治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並進一步於當代執掌全國性的自殺防治計畫。然而在此同時,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型態均經歷快速變遷,精神醫學作為主導自殺防治的專業知識,因此隨之轉變。本研究試圖勾勒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當代台灣的自殺防治政策,並透過政策推動進而成為台灣社會的行為準則,甚至形塑台灣社會對於自殺的想像。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為主,訪談為輔。分析材料為台灣精神科醫師所發表之中英文學術論文,以期理解專業知識對於自殺研究的關切,並佐以若干當代自殺防治與自殺研究的實作者之訪談,以涵蓋當代自殺防治與研究的實作細節。本研究發現,1960年代末期,在一般媒體報導中,已可看到自殺的心理衛生化,精神科醫師也開始於醫學普及期刊中為文討論。戰後至今,台灣精神醫學的自殺研究產生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轉變。2000年後的自殺研究則以大範圍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統計學方法分析之。這些研究不僅因應全國性自殺防治政策制定,而調整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此外,學術研究分析結果也成為自殺防治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

除論述分析外,本文也探究2006年後台灣自殺防治計畫的實作情況,並以「簡式健康量表」、「守門人理論」及「限制自殺工具取得」三項政策為主要分析標的,呈現自殺防治計畫的拼裝性質,以及實作者對於如何防治的不同想像與見解。最後,本文試圖將由台灣精神醫學專業所主導的自殺防治政策與既有醫療社會學的「醫療化」理論進行比較與對話,以呈現台灣自殺防治不同於西方的拼裝「醫療化」情狀。
Suici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ssue in modern society. In order to tackle this problem, the WHO and a number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ormulated different suicide prevention policies. In Taiwan, the first suicide prevention center was founded, with the help of psychiatrists, by a private hospital in 1969. In 2006,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Taiwan started to undertake a nationwide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led by psychiatrist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ways in whcih rapid social changes affected psychiatry and its suicide prevention policie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policies shaped the Taiwanese conception of suicide related issues.

By reviewing relevant publications authored by Taiwanese psychiatrists, this study discusses professional concerns about suicide.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practitioners, this study aims to comprehend the practical details of suicide prevention and research. Meanwhile, the media portrayed suicide as a mental health issue since the late 60’s. Though physicians had been aware of this issue, they did not develop a well-defined methodology until 1990. After 2000, a group of Taiwanese psychiatrists start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large data, and this dramatic change of methodology matched the need of a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initiative. These studies gradually become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suicide prevention policies.

By analyzing the 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 (BSRS-5), the gatekeeper theory, and the means restriction program respectively, the study also examines the practices in suicide prevention in Taiwan after the year of 2006. In this way, this essay further explores the sometimes conflicting ideas and approaches of suicide prevention in Taiwan. Finally, by underscoring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suicide prevention practices in Taiwa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viability of using the concept of medicalization to discuss the role of psychiatrists in suicide prevention in Taiwan.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 1
前言與研究動機 1
問題意識 4
文獻回顧 5
研究材料與方法 14
研究限制 15
第二章 戰後台灣精神醫學與自殺:醫療論述的興起 17
戰後的自殺個案與自殺成因論述 20
戰後台灣精神醫學的自殺論述 31
小結 41
第三章 1990年代至今的台灣自殺防治:知識、政策與社會 44
各國與台灣自殺防治計劃之流變 44
台灣的全國性自殺防治計畫 52
精神醫學的質變?從臨床實作到政策擬定 63
小結:政策先行的自殺防治計畫與實作 72
第四章 結論 75
自殺問題是精神醫學問題? 75
台灣的自殺防治政策與拼裝的醫療化論述 77
對於自殺研究者實務上的觀察建議 85
參考文獻 90
中文部分 90
西文資料 96
附錄一、1975年歐美日等國與台灣的每十萬人自殺死亡率 100
附錄二、1962-2011年台灣的十大死因 101
附錄三、1959-2012年台灣地區自殺死亡率趨勢 102
中文部分
不著撰人,〈不得報導用作自殺之藥名〉,《新聞評議》,67(台北,1980),頁4。
王珮瑩,〈日治時期臺灣「不良少年」的誕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再生,〈自殺的透視〉,《大眾醫學》,10:3(台北,1959),頁70-71。
吉星譯,〈防止自殺的研究〉,《衛生雜誌》20:5 (台北,1962),頁31。
朱捷譯,〈美國的自殺防止中心〉,《拾穗》,219(台北,1968),頁12-20。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三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94。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九十三年版公共衛生年報》,台北:行政院衛生署,2004。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九十五年版公共衛生年報》,台北:行政院衛生署,2006。
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十年來台灣地區自殺趨勢的研究〉,《疫情報導》,2:11(台北,1986),頁85-91。
吳嘉苓,〈臨床因素的消失:台灣剖腹產研究的知識生產政治〉,《台灣社會學》,45(台北,2010),頁1-62。
吳齊殷,李珮禕,〈友誼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中央研究院,2001年6月28日。
吳錦安,〈自殺行為的幾種心理動因〉,《社會導進》,2:3(台北,1971),頁103-105。
巫毓荃,〈「病態」的民族:日治晚期台灣的民族性精神疾病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明濱,〈自殺防治〉,《台灣精神醫學》, 18:3(台北,2004),頁 153-154。
李明濱,廖士程,〈自殺原因與防治策略〉,《台灣醫學》,10:3(台北,2006),頁367-374。
李明濱,廖士程,〈珍愛生命守門人與自殺防治〉,《藥學雜誌》,27:3(台北,2011),頁6-11。
李明濱,戴傳文,廖士程,江弘基,〈自殺防治策略推動現況與展望〉,《護理雜誌》,53:6(台北,2006),頁5-13。
李湘蓉,〈馬階協談中心〉,《社會研究》,26(台北,1986),頁88-90。
李錦湘,〈校園的悲劇-學生自殺致死的研究〉,《社區發展月刊》,2:8(台北,1973),頁5-12。
沈楚文,〈自殺的預防1〉,《大眾醫學》28:10(台北,1978),頁401-403。
沈楚文,〈自殺的預防2〉,《大眾醫學》,28:11(台北,1978),頁445-448。
沈楚文,〈自殺預防手冊初稿〉,《中華神經精神醫學會刊》,5:1(台北,1979),頁1-10。
林文源,〈「醫療化」再思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9(台北,2001),頁213-250。
林文源,〈醫療化理論的後進國批判:以臺灣慢性腎病治理的知識、專業與體制轉變為例〉,《臺灣社會學》,24(台北,2012),頁1-53。
林吉鶴,〈自殺與他殺鑑識方法的探討〉,《警光》,149(台北,1971),頁13-14。
林俊宏,邱震寰,陳映燁,郭千哲,陳喬琪,黃蒂,林純綺,〈臺北市自殺企圖者之特徵〉,《北市醫學雜誌》,3:10(台北,2006),頁1008-1016。
林俊宏,邱震寰,陳喬琪,黃蒂,林純綺,〈自殺企圖後之電話諮商〉,《北市醫學雜誌》,3:10(台北,2006),頁1030-1034。
林崇熙,〈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1(台北,2001),頁1-42。
林憲,〈精神科住院病人自殺企圖之研究〉,《臺灣醫學會雜誌》,71:2(台北,1972),頁89-96。
林憲,《文化精神醫學的贈物:從台灣到日本》,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林憲,《自殺及其預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林憲,《自殺個案研究》,台北:橘井文化,1991。
林憲,《精神醫學與社會》,台北:當代醫學雜誌社,1978。
林麗玲,〈非專業義工人員在自殺防治中心的角色〉,《社會研究》,17(台北,1977),頁47-50。
邱振寰,李明濱,〈自殺未遂者之特徵〉,《台灣醫學》,10:3(台北,2006),頁339-342。
邱震寰,郭千哲,陳映燁,陳喬琪,李明濱,林俊宏,黃蒂,林純綺,〈初次自殺企圖者與重複自殺企圖者流行病學特徵之比較〉,《北市醫學雜誌》,3:10(台北,2006),頁1000-1007。
俞叔平,〈朱振雲自殺案的研究〉,《法學雜誌》,2:9(台北,1951),頁 2-4。
洪晨碩,〈協商失智經驗 : 診斷裝配、生活秩序與身份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胡克威,〈論涂爾幹之自殺與社會整合〉,《社會研究》,17(台北,1977),頁51-55。
高雄市生命線協會,《生命線企圖自殺個案研究及防治工作》,高雄:曙光雜誌社,1981。
培多,〈防止自殺四字訣〉,《衛生雜誌》,29:8(台北,1967),頁14-16。
張四向譯,〈自殺問題探討〉,《輔導月刊》,16:7(台北,1980),頁40-44。
張明永,〈自殺行為研究〉,《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出版社,2006,頁492-511。
張金銘譯,〈日本青少年的自殺問題〉,《刑事法雜誌》,3:8(台北,1959) ,頁46-54。
張家銘,賴德仁,周明智,李孟智,〈基層醫師對自殺防治的經驗、知識、態度與信心〉,《台灣精神醫學》,20:2(台北,2006),頁134-144。
張榮珍,李朝雄,鄭泰安,〈台灣民眾對吸毒與自殺行為的認知〉,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2002年9月27日。
戚以徵,〈談談日本戰後幾個與公共衛生有關社會問題(上)-自殺在日本〉,《大眾醫學》,7:2(台北,1956),頁42-43。
許文耀,〈自殺的心理學現象〉,《自殺防治:理論與實務》,台北:合記出版社,2010,頁1-14。
陳永興,〈令人遺憾的死因-自殺〉,《健康世界》,46(台北,1979),頁100-102。
陳永興、葉英堃、胡維恆,〈精神科住院病人的自殺:臺北市立療養院一年的發生頻度〉,《中華神經精神醫學會刊》,5:2(台北,1979),頁52-57。
陳映雪,〈80-92年度衛生署憂鬱症與自殺防治科技研究計劃評估(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三年度科技研究計劃研究報告,DOH93-TD-M-113-043)〉,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病部,2005。
陳映燁、呂宗學、李馨如、郭千哲、邱震寰、陳喬琪,〈臺灣與南韓方法別自殺率之比較〉,《北市醫學雜誌》,3:10(台北,2006),頁982-991。
陳純誠,〈國家精神疾病調查的歷史意義〉,《精神醫學通訊》,22:1(台北,2002),頁1-3。
陳錦宏等譯,《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曾凡慈,〈兒童發展的風險治理:發展遲緩、監管網路與親職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曾凡慈,〈發現「遲緩兒童」:科學認知、權力技術與社會秩序〉,《台灣社會學》,15(台北,2008),頁165-215。
曾文星,徐靜,《心理問題與精神疾患》,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
曾文星,徐靜,《現代精神醫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
曾文星,徐靜,《最新精神醫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
曾文星,徐靜,《最新精神醫學》,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
曾文星,徐靜,《新編精神醫學》,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
程玉麐,《精神病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
黃逢春,〈自殺行為的統計分析與個案研究-從社會暨心理的觀點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奧村二吉,〈高砂族ノ自殺〉,《台灣醫學會雜誌》,42:455(台北,1943),頁200-214。
葉英堃,〈現代化與精神疾病--談自殺〉,《健康世界》,23(台北,1977),頁40-41。
葉瑞圻,陳漢湘,楊俊士,林仁風,〈馬偕醫院70年度一年間自殺個案之臨床研究〉,《中華醫學雜誌》,31:4(台北,1984),頁320-326。
臺北市生命線,〈回顧生命線三十年〉,《臺北市生命線協會30週年特刊》,(台北,1999),頁10-12。
趙祖淼,〈自殺問題〉,《大眾醫學》,10:11(台北,1960),頁309。
劉瑞騰,吳著盔摘譯,〈自殺〉,《衛生雜誌》,7:8(台北,1954),頁6-9。
蔡幸蓉,〈生命線協會專線推廣策略規劃── 一個社會行銷觀點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鄭泰安,《媒體與自殺-自殺可以預防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8。
謝玉萍,李明濱,張秀如,〈自殺與精神分裂症〉,《台灣醫學》,10:3(台北,2006),頁362-366。
報紙
林清月,〈衛生片談(續前)〉,《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9月20日。
不著撰人,〈社會的裏面〉,《臺灣民報》,1926年10月17日,9版。
不著撰人,〈防止投河自殺 開宣傳講演會〉,《臺灣民報》,1929年12月15日,7版。
中央日報訊,〈家庭阻擾難締鴛盟 悲憤自殺永保純潔 陳素卿致張白帆絕命書〉,《中央日報》,1950年01月14日。
中央日報訊,〈淡水河邊水門下一少女殉情自勒 遺滿兩封書信表明自殺原因 因為不能與愛人結婚〉,《中央日報》,1950年01月14日。
中央日報訊,〈自殺?他殺? 陳素卿案即可大白 明天將發表〉,《中央日報》,1950年02月05日。
中央日報訊,〈陳素卿死謎揭曉 她私奔不成要自殺 想不到竟弄假成真 刑總昨發表偵查破獲記〉,《中央日報》,1950年02月08日。
不著撰人,〈自殺新論〉,《中央日報》,1951年05月24日,6版。
聯合報訊,〈陳瑞瑗自殺案偵結 曾朝東被提起公訴 利用教舞而予姦污實觸犯刑章 台北地檢處發表起訴書〉,《聯合報》,1951年9月26日,7版。
動心譯,〈自殺是罪惡〉,《中央日報》,1960年9月7日,7版。
茹茵,〈談自殺〉,《中央日報》副刊,1962年8月9日。
趙慕嵩,〈寂寞的十四歲.一個大悲劇 首仙仙生死皆謎〉,《聯合報》,1968年11月22日,03版。
聯合報訊,〈少女心湖.暗流一股 首仙仙之死.居然受羡慕 古亭國中將設立心理衛生機構〉,《聯合報》,1968年12月14日,03版。
胡德海,〈從首仙仙事件談兒童心理病〉,《聯合報》,1968年12月18日,03版。
聯合報訊,〈青少年憂鬱症 需要適度疏導〉,《聯合報》,1984年5月8日,5版。
聯合報訊,〈升學主義陰影之下 學校教育隱藏危機 立委針對學生跳樓案要求檢討〉,《聯合報》 1984年5月9日,7版。
洪素卿,〈防自殺 跨部會小組成立〉,《自由時報》,2001年3月6日。
劉惠敏,〈十大死因 自殺少了男人短命〉,《聯合報》,2011年6月16日,A1版。
莊琇閔,〈自殺防治專線沒人接?打1995救救我...答錄下班了〉,《聯合報》,2011年10月19日,B1版。
中國時報社論,〈政府要有苦民所苦的同理心〉,《中國時報》,2012年4月22日,A17版。
曾百村,〈自殺率 冠全台 基市出奇招 大樓貼不要跳樓貼紙〉,《中國時報》,2013年6月6日,A1版。
湯雅雯、潘杏惠,〈土徵逼出重度憂鬱症 「眼睜睜看他走絕路」 農陣、聲援學者痛心〉,《中國時報》,2013年9月19日,A3版。
網站資料
QPR Institute , Gatekeeper Training For Suicide Prevention. https://www.qprinstitute.com/about.html(檢索日期:2013年09月30日)。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只見個人疾病、不見勞動體制的精神醫學? ──回應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對富士康案的調查〉,《苦勞網》,2010年06月09日。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634(檢索日期:2014年1月09日)。
自殺防治中心,〈95年度成果報告摘要〉。http://tspc.tw/tspc/portal/news/content.jsp?sno=849&type=news (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7日)。
自殺防治中心,〈自殺防治系列12-心情溫度計〉。http://tspc.tw/tspc/portal/public/press_content.jsp?type=B&tbcode=60 (檢索日期:2013/10/01)。
自殺防治中心,〈愛與支持攜手關懷 青年珍愛生命向前行〉,2010年06月06日。 http://www.tsos.org.tw/xms/content/show.php?id=5108(檢索日期:2014年1月09日)。
陳清芳,〈衛署:自殺樣態 北燒炭南農藥〉,《中央社新聞》, 2012年4月12日。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204170107-1.aspx(檢索日期:2013年07月21日)。
彭佳芸,姜竹祥,〈賣炭上鎖防輕生?衛署美意不治本〉,《華視新聞》,2012年04月17日。 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204/201204170982132.html(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0日)。
曾凡慈,〈你是過動兒嗎?看你住在哪個國家而定〉,2013年09月30日。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09/30/tsengfanci/(檢索日期:2013/10/02)
黃旭升,〈木炭上鎖 新北燒炭數仍增〉,《中央社新聞》,2012年05月29日。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205290299-1.aspx(檢索日期:2013年
綜合報導,〈富士康12跳無關工作?台灣自殺防治學會:9成因精神病〉,《今日新聞》,2010年6月7日。 http://www.nownews.com/n/2010/06/07/707145(檢索日期:2014年01月07日)。

西文資料
Armstrong, David E. A New History of Identity: A Sociology of Medical Knowledge. New York: Palgrave, 2002.
Chang, H.J., Yang, C..Y., Lin, C.R., Ku, Y.L., Lee, M.B. “Determinants of Suicidal Ideation in Taiwanese Urb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07:2 (2008), pp. 156-164.
Chen, Y.Y., Yip, P.S., Lee, C., Fan, H.F., Fu, K.W.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Suicide: A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1:12 (2010), pp.2083-2090.
Chen, Y.Y., Yip, P.S. “Suicide Sex Ratios after the Inception of Charcoal-Burning Suicide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2:4 (2011), pp. 566-567.
Cheng, Andrew T. A., Mann, A.H., Chan, K.A.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Suicide.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0 (1997), pp. 441-446.
Cheng, Andrew T. A.. “Mental Illness and Suicide. A Case-Control Study in East Taiwan,” JAMA Psychiatry,52:7 (1995), pp. 594-603.
Clarke, Adele E. et al. “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s of Health, Illness, and U.S. Biomedicin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68:2 (2003), pp.161-194.
Conrad, Peter. “Types of Medical Social Control,”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1:1 (1979), pp. 1-11.
Foucault, Michel.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6.
Foucault, Michel.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London: Routledge, 2003.
Gates, Barbara T. “Suicide and the Victorian Physician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16 (1980), pp.164-174.
Hirshbein, Laura. “Science, Gender and the Emergence of Depression in American Psychiatry, 1952-1980,”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s, 61:2 (2006), pp. 187-216.
Jasanoff, Sheila. States of Knowledge: 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Social Or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Kaga, Makiko, Takeshima, Tadashi, Matsumoto, Toshihiko. “ Suicide and Its Prevention in Japan,” Legal Medicine, 11 (2009), pp. 18-21.
Kitanaka, Junko. Depression in Japan: Psychiatric Cures for a Society in Distres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Kushner, Howard I. “Biochemistry, Suicide, and History: Possibilities and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16:1 (1985), pp.69-85.
Liu, Ka Y. et al., “Charcoal Burning Suicides in Hong Kong and Urban Taiwan: an Illustration of the Impact of a Novel Suicide Method on Overall Regional Rate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61 (2007), pp.248-253.
Lung, For Wey, Lee, Ming Been. “The Five-Iitem Brief-Symptom Rating Scale as a Suicide Ideation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Inpatient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BMC Psychiatry, 8 (2008), pp. 53-60.
Mann, J. John, et 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JAMA, 294:16 (2005), pp. 2064- 2074.
Marsh, Ian. Suicide: Foucault, History and Tru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Mayes, Rick, Horwitz, Allan V. “DSM-III and the Revolution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Illnes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41:3 (2005), pp. 249–67.
Minois, Georges. History of Suicide: Voluntary Death in Western Cultur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Paulo, Drinot. “Madness, Neurasthenia, and “Modernity”: Medico-legal and Popular Interpretations of Suicid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Lima,”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39:2 (2004), pp. 89-113.
Resnik, H. L. P., Hathorne, Berkley C. ed. Suicide Prevention in the 70's. Washingt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1973.
Szasz, Thomas. The Medical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7.
Vaz, Paulo, Bruno, Femanda. “Types of Self-Surveillance: from Abnormality to Individuals ‘at Risk’,” Surveillance & Society 1:3 (2003), pp. 272-291.
Weaver, John C. A Sadly Troubled History: The Meanings of Suicide in the Modern Age.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9.
Williams, Mark G. Cry of Pain: Understanding Suicidal and Self-har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vention of Suicid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6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ublic health a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a framework.”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Yip, P.S., Caine, E., Yousuf, S., Chang, S.S., Wu, K.C., Chen, Y.Y. “Means Restric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Lancet 379:9843 (2012), pp.2393-2399.
Zola, Irving Kenneth. “Medicine as an Institution of Social Control,”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20:4 (1972), pp. 488-49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