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份參考文獻
一、中文著作及論文 竹內好(著)、孫歌(編)。2005。《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阮兆輝。2010。〈序言(一)〉,載於《香港粵劇敘論》,黎鍵,頁V。香港:三聯。 朱耀偉。2019。《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增訂版)》。香港:三聯。 朱耀偉。2020。《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二版)》。香港:三聯。 李小良。2015。〈從劇本再訪太平男女劇團的庶民粵劇〉,載於《戲園、紅船、影畫:源 氏珍藏太平戲院文物研究》,容世誠(編),頁218-233,香港:香港文化博物館。 呂大樂。2017。《隨便讀》。香港:中華。 余少華。2011。〈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粤劇的音樂角度〉。《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24 期:頁101-10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吳君玉(編)。2019。《光影中的虎度門——香港粵劇電影研究》。香港:香港電影資料 館。 李信佳。2016。《港式西洋風:六十年代香港樂隊潮流》。香港:中華。 吳國坤。2021。《昨天今天明天: 內地與香港電影的政治、藝術與傳統》。香港:中華。 李焯桃(編)。2003。《第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粵語戲曲片回顧》。香港:香港電影
資料館。 吳詠梅、李培德(編) 。2015。《圖像與商業文化:分析中國近代廣告》。香港:香港 大學出版社。 周承人。2003。〈上海天一影片公司與香港早期電影〉,載於《邵氏電影初探》,黃愛玲 (編),頁15-29,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周耀輝、高偉雲。2014。《多重奏: 香港流行音樂聲像的全球流動》。香港:香港中文大 學。 林鶴宜。2009。〈政治與戲曲:1950年代『戲曲改革』對中國地方戲曲劇種體質的訂製及 影響〉。《民俗曲藝》第165期:頁47-88。 柯文(著)、程美寶(譯)。2003。〈變動中的中國歷史研究視角〉。《二十一世紀》第 78期:頁34-49。 柯文(著)、林同奇(譯)。2002。《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
京:中華。 容世誠。2002。〈從《璇宮艷史》到《璇宮艷史》:荷里活電影與五十年代粵語戲曲片〉, 載於《國泰故事》,黃愛玲(編),頁190-199,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容世誠。2003。《戲曲人類學初探 : 儀式,劇場與社群》。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容世誠。2006。《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 (1903-1953)》。香港:天地圖書。 容世誠。2012。《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香港:牛津大學。 陳守仁。1998。《香港粵劇導論》。香港:香港中大音樂系。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陳非儂。2007。《粵劇六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冠中。2016。《是荒誕又如何》。香港:牛津大學。 馬傑偉、吳俊雄(編)。2012。《普普香港:閱讀香港普及文化2000~2010》。香港:香
港教育圖書公司。 麥嘯霞(著)、陳守仁(編註)。2021。《早期粵劇史:〈廣東戲劇史畧〉校注》。香港: 中華。 梁寶華、梁信慕(編)。2012。《粵劇藝術之創意:表演、劇本、音樂、傳承》。香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土文化及創意教育研究觀測所。 程美寶。2005。〈全球史觀對中國史學的影響(筆談)——全球化、全球史與中國史
學〉。《歷史學》第4期。 程美寶。2007。〈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粵樂和粵曲在上
海〉。《近代史研究》第2期:頁1-17。 程美寶、葉銳洪。2022。〈『啞片乎抑響片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有聲電影在華的引進、
生產與迴響〉,載於《探索1930至1940年代香港電影——上篇:時代與影史》,郭靜寧、吳君玉(編),頁12-29,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黃愛玲(編)。2002。《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黃霑。2003。《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博士學位論
文。香港:香港大學。 黃霑(著)、吳俊雄(編)。2021。《黃霑書房:流行音樂物語》。香港:三聯。 馮應謙。2016。〈亞洲流行音樂的研究路徑、理論和方法〉。《全球傳媒學刊》第3卷第2
期:頁84-92。 溝口雄三(著)、孫軍悅(譯)。2011。《作為方法的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榮念曾(編)。2013。《亞洲表演藝術: 從傳統到當代》,香港:進念.二十面體。 鳳群。2010。〈香港電影清潔運動及其思考〉。《當代電影》。第4期:頁91-94。 魯迅。1973。《而已集》。北京 : 人民文學。 劉靖之。2013。《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香港:商務。 黎鍵。2010。《香港粵劇敘論》。香港:三聯。 賴伯疆。1993。《薛覺先藝苑春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賴伯疆。2001。《廣東戲曲簡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盧偉力。2019。《香港粵語片藝術論集》。香港:中華。 羅卡。2012。《香港電影跨文化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志田。2003。《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 羅麗。2017。《延展與凝視:粵劇電影發展史述評》。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中文通訊 余少華。2018。〈想像粵樂〉,載於《粵樂》,第1期,頁2-14,香港:香江粵樂社。 李嶧。2006。〈薛覺先與粵劇《白金龍》:替薛覺先說幾句公道話〉,載於《香港戲曲通
訊》,第14/15期:頁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陳守仁。2016。〈薛覺先、唐雪卿攜手尋突破、反壟斷〉,載於《通訊》,第78期,頁 3-4,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張文珊。2012。〈麥嘯霞小史〉,載於《香港戲曲通訊》,第37/38期:頁2,香港:香
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三、英文著作及論文 Cochran, Sherman. 1980. Big Business in China: Sino–Foreign Rivalry in the Cigarette Indust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irlik, Arif. 1996. “Reversals, Ironies, Hegemonies: Notes o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22(3): 243–84.
Fan, Victor. 2015. Cinema Approaching Reality: Locating Chinese Film Theory.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andy, Ashis. 1998. “Defining a New Cosmopolitanism: Towards a Dialogue of Asian Civilisations.” In 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edited by Kuan-Hsing Chen, 142-149. London: Routledge.
Ng, Kenny K.K. 2018. “The Way of The Platinum Dragon: Sue Juexian and the Sound of Politics in 1930s Cantonese Cinema.” In Early Film Culture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Republican China: Kaleidoscopic Histories, edited by Emilie Yueh-yu Yeh, 156-176.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g, Wing Chung. 2015. The Rise of Cantonese Opera.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Oberholzer‐Gee, Felix, and Koleman Strumpf. 2007. “The Effect of File Sharing on Record Sal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5 (1): 1-42.
Wang, Yiman. 2013. “The Love Parade Goes on ‘Western-Costume Cantonese Opera Film’ and the Foreignizing Remake.” Chap. 3 in Remaking Chinese Cinema : Through the Prism of Shanghai, Hong Kong, and Hollywoo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Yung, Bell. 1975. "The Role of Speech Tone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Cantonese Opera." CHINOPERL News 5: 157-167.
Yung, Bell. 1983a. “Creative Process in Cantonese Opera I: The Role of Linguistic Tones.” Ethnomusicology 27(1): 29-47.
Yung, Bell. 1983b. “Creative Process in Cantonese Opera III: The Role of Padding Syllables.” Ethnomusicology 27 (3): 439-456.
Yung, Sai-shing. 2008. “Territorial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of the Shaw Brothers in Southeast Asia.” In China Forever: The Shaw Brothers and Diasporic Cinema, edited by Poshek Fu, 133-153.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Zhang, Le. 2019. “Cultural colonialism, academic rigor, or both? A study of ABRSM examin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In Visions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34: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