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32.179.3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題名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作者:朱孟瑾
作者(英文):Chu, Meng-Chin
論文名稱(中文):健康、寫實、吸引力:以海女電影發展重探1950與1960年代台灣電影史
論文名稱(英文):"Healthy Realism" and 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 Rethinking Sea Girl Movies and Taiwan Cinema in the 1950s-1960s
指導教授(中文):蔡華臻
黃桂瑩
指導教授(英文):Tsai, Hwa-Jen
Huang, Kuei-Ying
口試委員:江美萱
王君琦
口試委員(英文):Chiang, Mei-Hsuan
Wang, Chun-Ch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文化研究所
學號:30536003
出版年(民國):111
畢業學年度:11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台語片白話現代主義吸引力電影海女類型片健康寫實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史研究
外文關鍵詞:Cinema of AttractionsHealthy 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Sea girl GenreTaiyupianVernacular ModernismFilm History Study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3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收藏:0
  1950、1960年代是台語片時代,也是中影成立、開創「健康寫實」製片路線的年代,然而鮮少有研究從電影文本的製片、美學與論述形構過程並置比較兩者,書寫台灣電影史。尤其海女電影研究,長期停滯在台語海女情色片形象,從未涉及中影的健康寫實。本篇論文結合文本分析與史料搜集研究方法,並藉白話現代主義與吸引力電影理論,拉入國際電影的跨文化交流和台灣接收語境之討論,分析國、台語海女片各自吸收、轉化「寫實」主義與「吸引力」電影的手法與政府介入影片的「健康」力量,以及思索兩者的文化位階如何強化論述內容、循環歷史定位。本研究欲以上述方法打破國、台語片分開論述的研究取徑,重寫台灣海女類型片發展史。

  本論文分成三章,分別處理台灣海女類型片從本土作品誕生前到轉向、高峰至殞落。首章重新定義台灣海女電影的「海」加「女」類型元素與階級、場景特徵,並追溯脈絡,重返語境了解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內涵,指出台灣混淆義大利「粉飾的新寫實主義」(rosy neorealism)與新寫實主義電影,使海女片成為兼具寫實與吸引力的類型片。次章並置比較台語首部海女片《黑貓與黑狗》與健康寫實首作《蚵女》,主張前者有寫實文藝面向,後者則實為海女電影,為尋求票房成功,增加感官經驗的視覺吸引力;此章亦討論兩者獲得的差別待遇,如何影響論述結果。第三章梳理日本海女片的發展及對台灣海女電影的影響,一來釐清台灣海女片的色情化,及其類型特質分裂的過程與論述;二來探討台語海女片和異色片的色情感官經驗異同,修正兩者關聯性。第三章亦將文藝取向海女片放回海女類型脈絡,並就吸引力與寫實兩方面,從社會變遷與電影潮流等背景脈絡,檢討台灣海女類型片的殞落。

  此篇論文透過爬梳海女類型片發展,重新定位海女電影與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關係與概念,以此重新解讀健康寫實製片路線的崛起、《蚵女》與台語海女片,並省思以發音語言為界的研究方式之缺陷,完成重探台灣電影史目標。
  When Taiyupian industry became popular in the 1950s-1960s, it was also the time Central Motion Picture Corporation (CMPC) established and introduced the Healthy Realism.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this two industry’s films through the producing strategy, aesthetics and process of discourse formation.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Sea girl movies was usually related to taiyupian, but never involved in the rise of the Healthy Realism. This thesis compares Taiyupian Sea girl movies with the Healthy Realism movie Oyster Girl and other similar films to re-write the Sea girl Genre’s history and to rethink the history of Taiwan cinema.

  Taiwan Sea girl movies were once influenced by the Italian and Japanese movies. In the thesis, I use the theory of Vernacular Modernism and Cinema of Attractions to analyze how Sea girl movies in Taiyupian and Mandarin film transform the aesthetics of realism and attrac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movies. This research also extends to consider the power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films. And by investigating the cross-cultural effects of Italian and Japanese movies and their reception in Taiwan, I redefine the Sea girl movie and Italian Neorealism’s meaning. Italian Sea girl movies, which were sometimes called Rosy Neorealism in Italy, used to be seen as Italian Neorealism films with both realism and attraction in Taiwan. It inspired the Taiwan Sea girl movies. Therefore, I state that the Sea girl Genre in Taiyupian, which is classified as an erotic film, can reflect and mediate social conflicts in some kind of realism. In contrast, the Healthy Realism movie Oyster Girl, which should represent the ideology of KMT, was actually a Sea girl movie and it increases the visual attractions to seek box-office success. But later, when Japanese Ama films became more erotic and were introduced into Taiwan, it changed the Taiwan Sea girl Genre in the 1960s. It had also led to a split between its realism and its attractions. In conclusion, the CMPC’s manager Kung Hung exclu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yster Girl and Sea girl Genre with his power and formed the Healthy Realism. In the end, the realism of Taiyupian Sea girl Genre was forgotten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cinema.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錄………………………………………………………………………………………………………………………………v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3
(一)豐富的映演環境與基礎…………………………………………………………………………………3
(二)台語及台語海女電影史…………………………………………………………………………………6
(三)中影健康寫實電影的崛起與影響 ………………………………………………………………9
第二節 問題意識………………………………………………………………………………………………………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15
(一)台語類型片研究方法:跨國性、史料連結與並置比較………………………15
(二)台語海女電影的異色論述與研究侷限………………………………………………………19
(三)健康寫實製片路線的崛起論述與《蚵女》研究……………………………………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26
(一)研究理論……………………………………………………………………………………………………………26
(二)研究素材……………………………………………………………………………………………………………32
(三)章節架構……………………………………………………………………………………………………………33
第二章 追本溯源與重新定義:從義大利起始的「海女電影」……………………35
第一節 重新定義:台灣語境下的「海女電影」範疇 …………………………………35
第二節 追本溯源: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娛樂化與海女敘事………………………43
(一)粉飾的新寫實主義電影《慾海奇花》 ……………………………………………………43
(二)帶動漁村少女戀愛敘事的文藝片《河孃淚》…………………………………………48
第三節 奠定類型美學基礎:歐洲海女電影席捲台灣……………………………………53
第四節 一體兩面:台灣眼中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與海女電影……………………58
第三章 落地萌芽與差別待遇:台語影業與中影的海女電影………………………66
第一節 1950年代台語寫實文藝海女片………………………………………………………………66
(一)在《黑貓與黑狗》之前:台語片的寫實性………………………………………………66
(二)義大利電影和本土《黑貓與黑狗》的交會………………………………………………73
第二節 中影「健康寫實-海女」電影…………………………………………………………………81
(一)「健康寫實-漁民」電影的演進…………………………………………………………………82
(二)重探「健康寫實」製片路線的崛起與論述………………………………………………86
(三)《蚵女》是海女電影………………………………………………………………………………………94
第三節 差別待遇:由同源走向異派的論述發展……………………………………………101
第四章 走入異色與影史書寫:「海女類型片」的轉變、高峰與殞落……108
第一節 異色來源:日本海女電影的色情與混血……………………………………………108
(一)從《慾海奇花》汲取靈感的松竹《男人之禁地》………………………………109
(二)與松竹爭奪夏日電影的新東寶混血影片…………………………………………………115
第二節 異色形象:1960年代台灣海女類型片的轉變…………………………………123
(一)從日本海女電影的引進到合作……………………………………………………………………123
(二)修正異色形象:從海女電影到台語異色片……………………………………………132
第三節 被忽略的文藝海女電影:1960年代台灣海女類型片的組成………140
第四節 時代更迭:海女類型片的殞落與影史論述…………………………………………145
第五章 結論………………………………………………………………………………………………………………155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發現…………………………………………………………………………………………155
第二節 研究貢獻……..……………………………………………………………………………………………15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61
參考書目………………………………………………………………………………………………………………………165
一、檔案史料

《單車失竊記》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1 / 0514.02-2 / 00389)。
《慾海奇花》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2 / 0514.02-1 / 01386)。
《河孃淚》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6 / 0514.02-3 / 00110)。
《女與男》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6 / 0514.02-1 / 02922)。
《海女》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8 / 0514.02-1 / 03480)。
《女人與海》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7 / 0514.02-3 / 00347)。
《雨夜花》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5/ 0514.01-1 / 00785)。
《黑貓與黑狗》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7/0514.01-1/01118)。
《碧海同舟》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 0045 / 0514.01-1 / 00725)。
《蚵女》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53 / 0514.01-1 / 01831)。
《男人之禁地》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6/ 0514.02-1 /02850)。
《續男人之禁地》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7/ 0514.02-1 /03183)。
《女真珠王》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8/ 0514.02-1 /03399)。
《禁海黑珍珠》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8 / 0514.02-1 / 03547)。
《海女的挑戰》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8 / 0514.02-1 / 03632)。
《紅短褲》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8 / 0514.02-1 / 03630)。
《女真珠王之挑戰》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52 / 0514.01-1 / 01664)。
《海女黑珍珠》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54 / 0514.01-1 / 02212)。
《海女情淚》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54/ 0514.01-2 /01286)。
《海女紅短褲》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55/ 0514.01-2 /01364)。
《海女美人魚》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56/ 0514.01-2 /01421)。
《海女的秘密》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59 / 0514.01-2 / 00805)。
《上帝創造女人》電影片檢查申請書(檔案收藏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檔號:0047 / 0514.02-1 / 03045)。
《蚵女文字資料》,數位檔案收藏於典藏台灣網站,數位檔編碼:cca200101-fm- wd0003119與cca200101-fm-wd0003121。
《蚵女》分場大綱,數位檔案收藏於典藏台灣網站,數位檔編碼:cca200101-fm-wd0001988

二、報紙

《聯合報》,1956年-1972年。
〈《慾海奇花》〉,《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3年11月28日。
〈《河孃淚》〉,《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7年2月22日。
〈《海底奇觀》〉,《中央日報》,1957年4月9日。
〈談海底影片〉,《中央日報》,1957年4月11日。
〈《男人之禁地》〉,《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7年9月17日。
〈《女與男》〉,《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7年12月18日。
〈《 上帝創造女人》〉,《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8年5月3日。
〈《續男人之禁地》〉,《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8年9月7日。
〈《水田姑娘》〉,《中央日報》 「老沙顧影」專欄,1959年1月19日。
〈《女真珠王》〉,《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9年4月29日。
〈《禁海黑珍珠》〉,《中央日報》「老沙顧影」專欄,1959年9月23日。
〈中影三部新片——預定九月開鏡〉,《中央日報》,1963年6月12日。
〈迎接下屆亞洲影展 中影籌拍三部新片〉,《中央日報》,1963年7月13日。
〈龔弘談拍片〉,《中央日報》,1963年11月23日。
〈創刊的話〉,《中華日報》,1951年6月2日。
〈評《慾海奇花》〉,《中華日報》,1953年11月28日。
〈看——碧海同舟〉,《中華日報》,1956年3月31日。
白克,〈論實景和寫實主義電影〉,《中華日報》,1956年4月2日。
〈《河孃淚》與「肉彈」〉,《中華日報》,1957年2月21日。
〈⻄德文藝片《女與男》〉,《中華日報》,1957年12月14日。
〈《河孃淚》〉,《徵信新聞》,1957年2月21日。
〈女真珠王圓且潤 腋毛旋風搖滾來〉,《徵信新聞》,1962年12月27日。
〈一部熱情冶艷動人肺腑文藝名片《河孃淚》〉,《攝影新聞》,1957年2月22日。
〈推薦《慾海奇花》〉,《民聲日報》,1953年12月16日。
〈「碧海同舟」攝製及故事〉,《民聲日報》,1956年3月3日。
〈中影公司新片 「珊瑚」簡介〉,《民聲日報》,1967年7月3日。
〈《碧海同舟》〉,《台灣新生報》,1956年3月27日。
〈「每日談」藝術與道德〉,《大華晚報》,1958年5月22日。
〈「社論」 一張影片引起的爭論〉,《新生報》,1958年5月26日。
〈王莫愁演蚵女〉,《工商晚報》,1964年4月26日。

三、書目

大衛.鮑德威爾(David Bordwell)、克莉絲汀.湯普遜(Kristin Thompson)。《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廖金鳳譯。台北:麥格羅希爾,1999年。
王君琦。〈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 1950-1960 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應用倫理評論》53期(2012年10 月):57-81。
___。〈殊途同歸的現代化與現代性再現——60 年代健康寫實電影與家庭倫理文藝類台語電影之比較〉。《殖民地與都市》,陳芳明編,頁 205-240。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___。〈離心的電影跨域實踐:以台語間諜片為例〉。《文學東亞:歷史與藝術的對話》,陳芳明編,頁 119-145。台北:政大人文中心,2015年。
___。〈從二元性走向多樣性——臺語片研究的意義〉。《藝術觀點》68期(2016年10月):頁80-83。
白虹口述,陳亭聿。《妖姬.特務.梅花鹿:白虹的影海人生》。台北:一人,2018年。
宇業熒。《璀璨光影歲月:中影電影公司紀事》。台北: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米蓮姆.漢森(Miriam Hansen)。〈墮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視野:試論作為白話現代主義的上海無聲電影〉。包衛紅譯。《當代電影》4期(2004年):頁44-51。
江美萱。〈新女性的復仇: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藝術學研究》23期(2018年12月):頁99-125。
安田理央(やすだ りお)。《巨乳研究室:從春宮畫到AV產業如何創造大胸部神話,及日本情色文化的發展》。哲彥譯。台北:墨刻出版,2021年。讀墨電子書。
余曉嵐,〈現代「性」的追求:台灣性教育論述的歷史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年。
沈曉茵。〈冬暖窗外有阿郎:台灣國語片健康寫實以外的文藝與寫實〉。《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期(2015年):頁191-218。
克里斯.德斯賈汀(Chris Desjardins)。《日本異色電影大師》。連城譯。長春:吉林出版社,2008年。
佐藤忠男。《日本電影史 下》。應雄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何宜珊,〈日治時期臺灣歌仔冊的現代性-以《最新烏貓烏狗歌》、《婚姻制度改良歌》、《自由戀愛勸世歌》、《最新愛情與黃金歌》為考察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14年。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年。
李育霖。〈義肢現代性: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文本敘述、機器組配與義肢影像〉。《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6卷1期(2012年12月):頁1-26。
李貞德。〈臺灣生理衛生教育中的性、生殖與性別(1945-1968)〉。《近代中國婦女研究》22期(2013年12月):頁65-125。
李翰祥。《三十年細說從頭》。中國:中國計量出版社,2017年。
李佳軒,〈情色性方法作為臺灣缺席的電影系譜: 從健康寫實至新電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2021年。
李道明等。《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台北:春山出版,2020年。
居浩然。〈哭申叔〉。《傳記文學》第11卷第4期(1967年10月)頁:50。
林奎章,〈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戲劇所,2008年。
___。《台語片的魔力:從故事、明星、導演到類型與行銷的電影關鍵詞》。台北:游擊文化,2020年。
林贊庭。《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台北:文建會,2003年。
林文錦。《掌鏡人生:金馬獎攝影師林文錦自傳,見證1950-1980年代台灣電影發展史》。台北:時報文化,2020年。
林佳樺,〈1950年代國民黨「復興基地」的型塑─以「中影」、「中廣」為探討中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治政大學歷史學系,2019年。
周俊男。〈聲音政治:試由聲音的角度剖析《蚵女》與《養鴨人家》中的「健康寫實」〉。《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6卷1期(2012年12月):頁27-47。
彼得.邦達內拉(Peter Bondanella)。《義大利電影:從新現實主義到現在》。王之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俞嬋忂整理。〈時代的斷章:「一九六O年代台灣電影健康寫實影片之意涵」座談會〉。《電影欣賞》72期(1994年):頁13-23。
施如芳等。《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台北:聯經、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2017年。
唐維敏,〈右翼文藝戰鬥復生、電影政經監控起飛、敘事文本美學再現:六十年代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崛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8年。
唐明珠等。《台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台北:新聞局,2011年。
陳幸祺。〈1960年代台語片演員與影業之關係〉。春花夢露50年——台語片學術研討會,2007年6月24日。
陳睿穎,〈家庭的情意結:台語片通俗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11年。
陳子幅海報繪圖,黃翰荻等。《繪聲繪影一時代:陳子幅的手繪電影海報》。台北:遠流,2021年。
馬克.貝茲(Mark Betz)。〈藝術片、剝削片與地下電影〉。《定義邪典電影》,Mark Jancovich編,李聞思譯,頁226-242。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
張世倫,〈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001。
張靚蓓。《龔弘:中影十年暨圖文資料彙編》。台北:文化部,2012年。
張真。《銀幕艷史——都市文化與上海電影1896-1937》。沙丹、趙曉蘭、高丹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年。
梁良。《中華民國電影影片上映總目》。台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電影圖書館出版部,1984年。
梁碧茹。〈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台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藝術學研究》23期(2018年12月):頁9-49。
許慈軒,〈電影《蚵女》的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碩士在職專班,2021年。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1955-1981年間台語片作品資料查證與首輪上映紀錄彙整〉。開放博物館網站。2022年6月28日讀取。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cec00d498cd135695cd451125fa1d893
焦雄屏。《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台北:遠流,1998年。
湯瑪斯.雪茲(Thomas Schatz)。《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李亞梅譯。台北:遠流,1999年。
黃秀如,〈台語片的興衰起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1年。
黃仁。〈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興起和影響〉。《電影欣賞》72期(1994年):頁25-37。
__。《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圖書,1994年。
__。《台灣影評六十年:台灣影評史話》。台北:亞太圖書,2004年。
__。〈日本電影對台語片的影響——兼談歐美電影對台語片的影響〉。春花夢露50年——台語片學術研討會,2007年6月24日。
__。《日本電影在台灣》。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黃建業等。《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1898-2000》。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5年。
黃儀冠。〈言情敘事與文藝片——瓊瑤小說改編電影之空間形構與現代戀愛想像〉。《東華漢學》19期(2014年6月):頁329-372。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文建會,1997年。
___。《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___。《日本電影對台灣的影響1945-1972》。彰化:中州技術學院視訊傳播系電影研究中心,2006年。
詹璇恩,〈怎能看到!為何要看?色情觀影的社會文化與性別分析(1968~1988)〉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2019年。
廖金鳳。〈邁向「健康寫實」電影的定義:台灣電影史的一份備忘筆記〉。《電影欣賞》72期(1994年):頁38-47。
___。《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2001年。
鄭玩香,〈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年。
蒲鋒等。《香港廈語電影訪蹤》。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2年。
管仁健。〈戒嚴時代臺語電影「異色片」初探〉。《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8期(2019年3月):頁225-250。
劉現成。〈六O年代台灣「健康寫實」影片之社會歷史分析〉。《電影欣賞》72期(1994年):頁48-58。
蔡日耀等。《耕耘臺灣農業大世紀:漁業風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年。
滕德政,〈台灣性/別教育推動歷程及發展之研究(1945-2015)〉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2016年。
盧非易。《台灣送檢影片暨短片片目》。台北: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電影年執委會,1994年。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1998年。
簡偉斯。〈一九六〇年代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台灣的折射:以白景瑞的「健康寫實」電影為例〉。《藝術觀點ACT》41期(2010年1月)2022年7月2日讀取。http://act.tnnua.edu.tw/?p=753
蘇致亨,〈重寫台語電影史:黑白底片、彩色技術轉型和黨國文化治理〉,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5年。
___。《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台北:春山,2020年。
龔弘口述,俞嬋衢整理。〈回顧健康寫實路線〉。《電影欣賞》72期(1994年):頁24。
龔弘口述,龔天傑整理。《影塵回憶錄》。台北:皇冠,2005年。
小暮修三。〈文化映画における海女の〈健康美〉と〈野性味〉——『和具の海女』に映る民族/俗学的眼差し〉,《映画研究》10卷(2015年):頁28-43。
____。〈日活ロマンポルノに映る〈海女〉:郷愁を伴った野性のエロティシズム〉。《日本映画学会》11卷(2016年12月):頁40-56。
____。〈戦後昭和期(昭和 20 年代〜40 年代)の銀幕に映る〈海女〉: 古典主義から「エログロ」、そして「ピンク」まで〉。《東京海洋大学研究報告》14卷(2018年2月):頁23-37。
映画ナタリー。〈名画座かんぺ10周年ご褒美企画 のむみちpresents『没後50年 飯田蝶子 “婆優”一代』〉。2022年7月5日讀取,https://natalie.mu/eiga/news/461289?fbclid=IwAR2qZ0L7dXTm80lWrydAtNt9PAl19yZ1Lqxu6Jj2ncldaMiri-ZKZ2jvfzc
Brooks, Peter.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In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Balzac, Henry James, melodrama, and the mode of excess, 1-23.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Carlo Celli, and Marga Cottino-Jones. A New Guide to Italian Cinema. USA: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Gunning, Tom. “The Cinema of Attraction: Early Film, Its Spectator, and the Avant-Garde.” Wide Angle, 8.3 (Fall 1986): 63-70.
Hansen, Miriam. “Pleasure, Ambivalence, Identification: Valentino and Female Spectatorship.” Cinema Journal 25, no. 4 (Summer 1986): 6-32. 
Hansen, Miriam.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Sense: Classical Cinema as Vernacular Modernism.” Modernism/modernity 6.2 (1999): 59-77.
Hansen, Miriam. “Vernacular Modernism: Tracking Cinema on a Global Scale.” In World Cinemas,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Nataša Durovicová and Kathleen Newman, 287-314. Routledge Press, 2009.
Silverman, Michael. “Italian Film and American Capital, 1947–1951.” In Cinema Histories, Cinema Practices, 35-46.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Press, 1984.
Sharp, Jasper. Behind the Pink Curtain: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Japanese Sex Cinema. UK: FAB Press, 2008.
Tsai, Po-Chen. “Singing, Dancing, and the Mass Production of Nonbelonging: Musicals, Melodramas, Migra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Hong Kong Cinema, 1940s-196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2013.
Williams, Linda. “Film Bodies: Gender, genre, and excess.” Film quarterly 44.4 (1991): 2-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相關論文

無相關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