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18.232.179.37)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李豪善
作者(英文):Lee, Hao-shan Leslie
論文名稱(中文):馬華離散與酷兒政治: 論蔡明亮電影的華語流行音樂
論文名稱(英文):Chinese Malaysian Diaspora and Queer Politics: On the Mandarin Popular Music in Tsai Ming-liang’s Films
指導教授(中文):劉紀蕙
指導教授(英文):Liu, Chih-Hui Joyce
口試委員:孫松榮
葉德宣
口試委員(英文):Sing, Song-yong
Yeh, Jonat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學號:0259903
出版年(民國):105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蔡明亮旅台馬華酷兒政治天邊一朵雲黑眼圈
外文關鍵詞:Tsai Ming-liangChinese Malaysian diasporaqueer politicsThe HoleThe Wayward Cloud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3
  • 點閱點閱:2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收藏:0
本論文主要運用文本分析的方式,透過《洞》、《天邊一朵雲》和《黑眼圈》這三部蔡明亮的電影作品,探討導演對於華語流行歌曲的使用,尤其是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的上海香港國語流行樂,並歷史化地閱讀電影的音樂和影像與九十年代後的台灣社會、文化和政治之關聯。本論文的核心論點是,導演在繼承台灣「新電影」的美學系譜的同時,也生長出了具高度主體性的創作能量,「馬華離散」及「酷兒政治」是理解其電影的兩組關鍵詞。作為「旅台馬華」文藝工作者,蔡明亮在台馬兩地的國族和公民的歷史認同問題上,始終保持著批判的距離,在「馬華經驗」和「台灣經驗」之間進行雙鄉和雙重書寫。另方面,電影的歌舞片段充滿性與性別的怪胎樣貌,以跨性別、變裝癖、鋼管女郎、半人半獸的跨物種賽姿態現身,在民主化和現代化浪潮下挑逗台灣社會的敏感神經。透過蔡明亮電影,我們看見馬華和酷兒成為導演取之不竭的創作動能,以及跨越既存的國家、公民和性別的界限而相互接合的研究可能。
導論對蔡明亮的旅台生命史、「台灣新電影」的生成歷史、拒絕全球化的底層酷兒、跨國族馬華文學公民、冷戰年代的華語流行音樂文化迴路等進行文獻回顧。第二章討論《洞》的五首葛蘭歌舞片段,分析五十年代葛蘭的冷戰現代性形象,如何在世紀末台北中被重新脈絡化或「土俗化」,進而使這部對葛蘭致敬的電影意外形成反認同甚至「反葛蘭」的後人類酷兒辯證。第三章以《天邊一朵雲》的五段歌舞場景為切入點,分析蔡明亮建構自身與後解嚴台灣社會的關係、記憶蔣介石的威權遺產的方式。第四章探討《黑眼圈》,思考吉隆坡的印華移民工如何藉著音樂開創出一個以無國籍、無生理血緣、無居住權的酷兒無產者共同體。 第五章重申「旅台馬華」與「酷兒政治」的交織性,以及思考何謂離散者的「國/家」。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propose a historically contextualized reading of three films of Taiwan-based Malaysian director Tsai Ming-liang— The Hole (1998), The Wayward Cloud (2005) and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2007)— through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his adaptions of the 1950-60s Shanghai/Hong Kong mandarin popular songs. Situating Tsai’s films within Taiwan’s specific cultural-political-historical context during the (post)martial law era, my study argues that Chinese Malaysian(Mahua) diaspora and queer politics are the two intersecting forces in regard to Tsai’s critical reflections over nationalisms, citizenship, sexualit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Introduction, I trace Tsai’s life history mov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Malaysia and Taiwan, then pinpoint the emerging moment of ‘Taiwan New Wave Cinema’ that Tsai came across in the 1980s, rethink Tsai’s queer confrontation with the globalizing homonormativity, and ask what it means to be a ‘Mahua/queer’ director in Taiwan.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Hole with emphasis on its five musical numbers sung by the 1950s Hong Kong star Grace Chang but lip-synched by Yang Kuei-mei in contemporary Taipei. I argue that Grace Chang, along with her legacy of ‘the Cold War modernity’, is reaccessed and reconfigured in a camply parodic but rather self-reflective style. Chapter 3 analyzes The Wayward Cloud to demonstrate how Tsai looks at post-martial law Taiwan society from his ‘Mahua’ standpoint as his musical numbers not only challenge the party-state cultural memories but also are at odds with mainstream nationalist/modernizing discourses in Taiwan. The fourth deals with Tsai’s first Kuala Lumpur-based film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by focusing on Petaling Street’s illegal migrant/domestic workers and Tamil and Chinese songs that, I argue, represents a non-familial, non-reproductive, and consmopolitan queer subaltern community. The concluding chapter foregrounds Tsai’s works have made the articulation of Mahua and queer subjects possible as it exceeds the existing nation-states and move towards a more complex trajectory of Taiwan-Malaysia inter-subjectivities.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和取材範圍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一、 歷史、家國和「新電影」:蔡明亮的「台灣經驗」 4
二、 蔡明亮電影與「同志公民」的相關討論 10
三、 離散、雙鄉與無國籍「文學公民」:蔡明亮的問題 12
四、 蔡明亮電影中的音樂研究相關論述 16
五、 界定上海和香港國語流行音樂和蔡明亮的「聆聽迴路」 1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4
第二章 「曼波女郎回來了!」:《洞》的「葛蘭音樂」與「後人類」展演 27
第一節 《洞》的災難社會與緊急狀態 28
第二節 〈我愛卡力蘇〉的「台味」、「土俗」與「似不像」 30
2.1 封閉的空間:《洞》的〈我愛卡力蘇〉 30
第三節 楊貴媚與葛蘭:從「新女性」到「後人類」 32
3.1 全景空間:《空中小姐》的〈我愛卡力蘇〉 32
3.2 《空中小姐》的冷戰—殖民現代性 33
3.3 葛蘭與楊貴媚:全球的流動與黑洞 34
3.4 「不管你是誰」:昆蟲人、非人、後人類 37
第四節 本章小結:「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39
第三章 台灣與砂拉越間的漂泊:論《天邊一朵雲》的「島際」想像 41
第一節 從《天邊一朵雲》裡的「後解嚴台灣」談起 41
第二節 「誰也難忘記」?:台北的蔣介石,砂拉越的雨林 44
2.1 巨花、鋼管女郎、蔣介石銅像(一) 44
2.2巨花、鋼管女郎、蔣介石銅像(二) 45
2.3 蔣介石銅像的紀念政治 47
第三節 從水塔到龍虎塔:鱷魚、跨性別及龜頭人的酷兒怪胎政治 52
3.1 鱷魚舞曲:「砂拉越共產黨人」的秘密? 52
3.2 龍虎塔及公廁的「酷兒佔領行動」 55
第四節 「就像一朵雲」:蔡明亮的島嶼漂泊 58
4.1 無國籍的「馬華書寫」 59
4.2 砂華的歷史困局 62
4.3 本章小結:天邊一朵雲的歷史(無)重量 64
第四章 航向「酷兒無產烏托邦」的慢船: 論《黑眼圈》 的音樂、空間和情感展演 66
第一節 影像的社會和寫實:吉隆坡的茨廠街移民/工 66
1.1 《黑眼圈》的社會寫實 66
1.2 茨廠街:馬來民族—資本主義下的難題 68
第二節 茨廠街的泰米爾移民/工及音樂 71
2.1 個人及民族的情感縫合 71
2.2 「滾滾風塵」中的泰米爾音樂 74
第三節 航向「酷兒烏托邦」的慢船:從李香蘭的音樂為介入點 76
3.1 無家/國者的「甜蜜心酸」和「失望痛苦」 76
3.2 航向酷兒無產烏托邦的慢船 79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1
第五章 結論 83
參考文獻 87
附件一:蔡明亮電影的上海香港中文流行歌曲列表 95
附件二:蔡明亮電影(劇情長片)作品年表 96
附件三:影像圖示 98
中文書目

丁乃非,2008,〈娼妓、寄生蟲、與國家女性主義之「家」〉,朱偉誠(主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人民音樂編輯部編,1982,《怎樣鑑別黃色歌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王明賢,1996,〈紅衛兵美術運動〉,劉青峰(主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王智明,2006,〈回歸想像/想像「回歸」:張婉婷電影裏的離散政治〉,《中外文學》,35:1,頁 59-87。
王智明,2011,〈貼近與錯身作為情感的亞細亞〉,《文化研究》,12,頁 114-124。
王墨林,2002,〈被罷黜的家神—蔡明亮電影中的父與子〉,《電影欣賞》,頁71-75。
史書美,2013,《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
白睿文(Michael Berry),2007,《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
石計生,2005,〈禁忌的遊戲:談後悲情城市中的《天邊一朵雲》〉,《歷史月刊》,208,頁43-47。
石計生,2014,《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台北:唐山出版社。
安德魯.F.瓊斯(Andrew F. Jones),宋偉航譯,2004,《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安德魯.F.瓊斯(Andrew F. Jones),2015,〈回路聆聽:音樂片、曼波和華語世界的20世紀60年代〉(索馬里、姚華譯),李禮、方曌(主編),《歷史學人01:“強盗”資本家?》,北京:中信出版社。
朱偉誠,1999,〈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頁35-62。
朱偉誠,2008,〈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朱偉誠(主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何思穎,1993,〈歌女、村女與曼波女郎〉,羅卡(主編),《國語片與時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香港:香港市政局。
何春蕤,2003,〈叫我跨性人:跨性別主體與性別解放運動〉,《跨性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何春蕤,2003,〈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何春蕤(主編),《跨性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何春蕤,2005,〈從反對人口販賣到全面社會規訓:台灣兒少NGO的牧世大業〉,《台灣社會研究》,59,頁1-42。
何春蕤,2011,〈情感嬌貴化:變化中的台灣性佈局〉,黃盈盈、潘綏銘(主編),《中國性研究》,高雄:萬有出版社。
何春蕤,2014,〈文明及其嬌貴:全球治理年代的感性政治兼回應霍米巴巴〉,張頌仁、陳光興、高士民(主編),《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何啟才,2015,〈馬來亞共產黨的南下策略與意義〉,《人間雜誌:重返馬來亞專號,頁94-106。
吳弗林,1986,〈在台灣談第三電影〉,《南方雜誌》,1。
吳昊,1993,〈天涯歌女情〉,羅卡(主編),《國語片與時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香港:香港市政局。
吳國坤,2009,〈語言、地域、地緣政治:試論五、六十年代國泰/電懋的都市喜劇〉,《電影欣賞,頁96-113。
李王瀚,2008,〈以生命譜寫的道德神話—戰後臺灣義人塑像初探〉,《雕像研究》,創刊號。
李幼鸚鵡鵪鶉,2013,《我深愛的雷奈、費里尼及其他》,台北:書林。
李歐梵,2000,〈雙城記〉,《上海摩登:一種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
沈冬主編,2013,《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周俊宇,2007,〈「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蔣中正在臺時期的祝壽現象及其領像形象塑造〉,《臺灣文獻》,58:3,頁133-141。
林文淇,2007),〈從台灣「禁」到馬來西亞專訪蔡明亮談《黑眼圈》〉,放映週報,索取日期:2016/04/10,取自: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123。
林文淇,2013,〈大師影片評析: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下)〉,《放映週報。
林妏霜,2008,《異質文化與記憶:解嚴後的台灣電影中的歌曲》,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
林怡秀,2015,〈《再見春秋閣》中的歷史想像與時間〉,《今藝術》,273。
林松輝,2016,譚以諾譯,《蔡明亮與緩慢電影》,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林建光,2010,〈裸命與例外狀態:《洞》的災難想像〉,《中外文學》,39(1)。
林建國,2002,〈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30(10),頁42-75。
林泉忠,2010,〈哈日、親日、戀日:「邊陲東亞」的「日本情結」〉,《思想》,14,頁139-159。
林純秀,2008,《冷戰現代性的國族/性別政治:《今日世界》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開忠,1997,〈霾害:從印尼到馬來西亞一些現象與批判〉,《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頁40-49。
林煜堂,2009,《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時代兒女情懷》,古晉:馬聯印務有限公司。
林運鴻,2004,〈邦國殄瘁以後,雨林裡還有什麼?-試論張貴興的禽獸大觀園〉,《中外文學》,32:8,頁5-33。
邱武德,2004,王國璋、孫和聲、黃進發與陳文煌合譯,《超越馬哈迪:大馬政治及其不平之鳴》,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
阿君.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2009,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群學。
阿希什.拉賈德亞克薩 (Ashish Rajadhyaksha),2012,〈導言: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Ashish Rajadhyaksha(主編),《你不屬於—印度電影的過去與未來讀本》,北京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非雨,2005,〈一朵台灣愛慾雲〉,明報,索取日期:2016/03/19,取自:http://www.inmediahk.net/node/37041。
柯朝欽,2015,〈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的分歧〉,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主編),《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三面對未竟之業》,新北市:衛城出版。
洪芳怡,2008,〈女聲、女身、雌雄同體:老上海流行音樂中的同性情慾展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頁93-134。
洪芳怡,2008,《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秀威資訊。
洪芳怡,2015,《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台北:政大出版社。
若林正丈,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大出版中心。
范雅梅,2005,《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松榮,2007,〈迎向恐怖的時代—台灣新電影時期的楊德昌〉,《電影欣賞雜誌》,134,頁51-56。
孫松榮,2009,〈電影寫實主義的轉向:從巴贊、羅塞里尼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到亞洲電影(蔡明亮、賈樟柯、魏拉希沙可)的再創造〉,《電影欣賞學刊,頁137-160。
孫松榮,2010,〈輕歷史的心靈感應:論台灣「後—新電影」的流體影像〉,《電影欣賞學刊,頁135-156。
孫松榮,2011,〈新電影的窗框景觀,或新電影的銀幕脈動:從侯孝賢的反身性呈現到蔡明亮的造型展示〉,《電影欣賞,頁39-55。
孫松榮,2014,《入境|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孫歌,2010,〈亞洲意味著什麼〉,陳光興(主編),《超克「現代」:台社後∕殖民讀本(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
張小虹,2007,〈台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中外文學》,36(1)。
張小虹,2007,《假全球化》,台北:聯合文學。
張小虹,2008,〈怪胎家庭羅曼史:《河流》中的慾望場景〉,朱偉誠(主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台北。
張世倫,2015,〈遲來的浪潮、未竟的運動—「台灣新電影」的現代想像〉,《放映週報》,506期。
張世倫編,2009,《台灣青春紀事》,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
張系國,1980,《星雲組曲》,台北:洪範。
張承志,2009,《敬重與惜別:致日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張泠,2010,〈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電影欣賞學刊》,7(2),頁33-47。
張英進,2001,〈游離於香港與上海之間:懷舊,電影,文化想像〉,《中外文學》,29(10)。
張集強,2012,《消失中的吉隆坡》,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
張誦聖,2015,〈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主義和全球化現代性—台灣新電影的三位作者導演〉,《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
張德健,1993,〈上海遺風一香港早期國語電影〉,羅卡(主編),《香港—上海:電影雙城》,香港:香港市政局。
張靚蓓,2004,《夢想的定格:十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台北:新自然主義。
張靚蓓、薛惠玲、黃庭輔訪問,2011,〈歌聲舞影慶百年:且聽影展代言人蔡明亮談老歌〉,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部落格,索取日期:2015/12/06,取自:http://ctfa74.pixnet.net/blog/post/35491952。
張靚蓓編,2004,《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八方文化創作室。
張瓊霞,2002,《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靄珠,2002,〈漂泊的載體:蔡明亮電影的身體劇場與慾望場域〉,《中外文學》,30。
張靄珠,2013,〈蔡明亮電影的廢墟、身體、與時間-影像:析論《天邊一朵雲》、《你那邊幾點》及《黑眼圈》〉,《中外文學》,42:4。
許維賢,2012,〈沒有屋頂的小康之家—從作者論看蔡明亮〉,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主編(主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台北:新銳文創。
野島剛,2012,《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台北:聯經。
陳月萍,2004,《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鬥爭(1950-1965)》,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陳修儒,1995,〈銀光幻幕的台北生命史〉,陳修儒、廖金鳳(主編),《尋找電影中的台北:1950~1990》,台北:萬象圖書。
陳偉玉,2010,《東馬華人與馬來西亞聯邦之組成(1946-1963)》,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劍,2015,〈砂拉越反殖鬥爭史略〉,《當代評論8:東馬特輯—東馬人文與社會》,頁14-28。
陳鋼,2014,〈兩見李香蘭〉,《蝶中蝶:陳鋼談藝錄》,東方出版社。
傅葆石,2002,〈港星雙城記:國泰電影試論〉,《國泰故事》,香港電影資料館。
傅葆石,2009,〈現代性、冷戰與香港國語電影〉,黃愛玲(主編),《國泰故事(增訂本)》,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傅葆石、劉輝(編),2011,《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香港:牛津大學。
曾健民,2009,《1949.國共內戰和台灣─台灣戰後體制的起源》,台北:聯經。
曾慧佳,2000,《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焦雄屏,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
甯應斌,2015,〈晚明男色小說:邁向「中國派」的性思考〉,「性/別廿年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
甯應斌,1998,〈什麼是酷兒?〉,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出版。
甯應斌,2001,〈「婦權派」與「性權派」的兩條女性主義路線在台灣〉,《文化研究月報》,5。
甯應斌,2012,〈人民民主:20年後〉,《人間思想》,2,頁115-123。
甯應斌,2012,〈逆流酷兒〉,劉人鵬等(主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蜃樓。
粟子,2010,《愛戀老電影—五、六〇年代香江女星的美麗與哀愁》,台北:紅螞蟻圖書。
黃辰濤,2009,《爭取海外力量:中華民國外交、僑務、黨務在新馬的運作(1945-1957)》,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黃奇智,1993,〈時代曲二、三事〉,羅卡(主編),《國語片與時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香港:香港市政局。
黃奇智,2000,《時代曲的流光歲月1930-1970》,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黃宗儀,2007,〈東亞全球都會區域的互相凝視與自我書寫:以香港與上海為例〉,《思與言》,45(1)。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90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與制度化地景》,台北:破週報。
黃淑嫻,2002,〈跨越地域的女性:電懋的現代方案〉,黃愛玲(主編),《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黃湖,2006,〈本真性美學:賈樟柯電影的音樂〉,《電影欣賞》,3(1),頁82-92。
黃舒駿,2002,藍祖蔚(主編),《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台北:麥田。
黃愛玲(編),2002,《國泰故事》: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黃猷欽,1999,《製作孫逸仙、蔣介石—台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猷欽,2001,〈台灣偉人形象的服飾意涵—從故宮兩座青銅像說起〉,《故宮文物月刊》,19:7,頁62-73。
黃道明,2012,《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香港大學出版社。
黃錦樹,2001,〈從個人的體驗到黑暗之心:論張貴興的雨林三部曲及大馬華人的自我理解〉,《中外文學》,30:4,頁237-250。
黃錦樹,2005,《土與火》,台北:麥田。
黃錦樹,2006,〈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中外文學》,34:8,頁175-193。
黃錦樹,2007,〈無國籍華文文學:在台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台灣文學史上的非台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黃錦樹、張錦忠(主編),《重寫台灣文學》,台北:麥田。
黃錦樹,2011,〈在流浪的盡頭—台灣作家駱以軍的《西夏旅館》〉,王德威(主編),《一九四九以後︰當代文學六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黃錦樹,2012,《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
黃錦樹、張錦忠(編),2007,《重寫台灣文學》,台北:麥田。
黃霑,2003,《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哲學博士,香港。
楊凱麟,2012,〈荒蕪的生命、茂盛的影像-論蔡明亮電影的內框與平行主義〉,《文化研究學刊》,15,頁147-168。
葉月瑜,1999,〈台灣新電影:本土主義的「他者」〉,《中外文學》,27:8。
葉月瑜,2000,《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遠流。
葉月瑜,2010,〈身體與聲音:華語歌舞片中的四種表演女性〉,《北京:艺术评论》,3。
董芳苑,2008,〈附錄十:根除獨裁政權的銅像圖騰〉,《台灣宗教論集》,。
路況,2005,〈一則「畫雲止渴」的台灣當代寓言:《天邊一朵雲》的馬賽克謎團〉,《電影欣賞》,23:3。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2008,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廖鴻飛,2012,〈哀悼與想像的時間性—蔡明亮《你那邊幾點》的一種解讀〉,《藝苑。
聞天祥,2002,《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台北:恆星國際。
趙彥寧,2008,〈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朱偉誠(主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劉紀蕙,2011,《心之拓樸》,台北:行人。
蔡如茵、申鉉準,2013,〈在東亞彈出一席之地:性別、獨立、與流行搖滾影視〉,《台灣社會研究》,91。
蔡明亮,1998,〈專訪:蔡明亮談《洞》〉,焦雄屏、蔡明亮(主編),《洞:電影劇本與評論》,台北:萬通出版社。
蔡明亮,2011/8/15,〈歌聲舞影慶百年:且聽影展代言人蔡明亮談老歌〉http://ctfa74.pixnet.net/blog/post/35491952。
蔡明亮,2011,〈導演創作概念〉,林文理(主編),《蔡明亮的三齣獨角戲—只有你OnlyYou》,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
蔡明亮、林建國訪問/整理,2002,〈蔡明亮閱讀〉,《蕉風副刊號:蔡明亮專刊》,489。
蔣介石,1966,〈對僑務會議的願望〉,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主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
盧日明,2015,〈複製殖民認同:區域主義、去殖民與吉隆坡的建國建築〉,《思想28: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阿勤,2012,《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
韓燕麗,2009,〈不談政治的政治學—港產倫理親情片試析〉,黃愛玲、李培德(主編),《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魏月萍,2014,〈我不在家國:馬華文學公民身分建構的可能〉,《思想,頁55-73。
魏月萍,2015,〈馬華與台灣:重返歷史現場的複眼思考〉,燧火評論,索取日期:2016/03/26,取自: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1114/。
魏月萍,2015,〈「誰」在乎「文學公民權」?馬華文學政治身分的論述策略〉,《台北大學中文學報》,18,頁81-100。
魏月萍,2015,〈崩解的認同:「馬華」與中國性、中華帝國的知識論述〉,《文化研究》,21,頁226-232。
羅卡編,1993,《國語片與時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香港:香港市政局出版。
羅欣欣,1988,《現代中國繪畫中的毛澤東圖像》,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藝術部哲學碩士論文。
羅貴祥,2014,〈序言:在香港看亞洲〉,羅貴祥(主編),《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蘇偉貞,1998,〈循著記憶的地圖〉,《群象》,台北:時報。
顧玉玲,2008,《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台北:印刻。
東森新聞政治中心,2015/03/22,〈「突襲」拆國中小蔣公銅像 賴清德:讓爭議走入歷史!〉,東森新聞雲。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322/482075.htm#ixzz43KPFm74X,檢索日期:2016/03/19。
《中國時報》,2007/03/01,〈凸顯吉隆坡醜陋面黑眼圈大馬禁演〉。
《民生報》,2005/02/23,〈蔡明亮一朵雲一炷香銀熊祭苗天〉。
《民生報》,2005/03/10,〈《天邊一朵雲》銅像前載歌載舞蔡明亮意外找到最佳男配角擲筊三次蔣公要返台〉C8版娛樂加油站。
《星報》,2005/03/10,〈不談歷史的傷口只說男人的孤寂蔡明亮取悅寂寞的蔣公〉。

英文書目

Abbas, Ackbar (2003) "Cosmopolitan De-Scriptions: Shanghai and Hong Kong." Public Culture 12 3: 769-86.
App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habha, Homi (1990) "Dissemination: Time, Narrative and the Margins of the Modern Nation." Nation and Narration. Ed. Bhabha, Homi. London: Routledge. 291-322.
Chua, Beng Huat (2012) Structure, Audience and Soft Power in East Asian Pop Cultur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Davis, Emilie Yueh-yu Yeh and Darrell William (2005)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uggan, Lisa (2003)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Beacon Press.
Freeman, Elizabeth (2010) Time Binds: Queer Temporalities, Queer Histo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Jain, Oishik Sircar and Dipika (2013) "Neoliberal Modernity and the Ambiguity of Its Discontents: Post/Anti-Colonial Disruptions of Queer Imperialism." Jindal Global Law Review 4:2: 1-23.
Jameson, Fredric (1992) "Remapping Taipei." 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 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 Bloomington: Indiana UP.
Lim, Song Hwee (2014) Tsai Ming-Liang and a Cinema of Slownes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oo, Yat Ming (盧日明) (2012) "'No Chinatown Please’: Contesting Race Identity and Postcolonial Memory in Kuala Lumpur."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847-72.
Maitra, Ani (2013) "Homonationalism as Assemblage: Viral Travels, Affective Sexualities." Jindal Global Law Review 4:2: 239-68.
Martin, Fran (2003) Situating Sexualities: Queer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ese Fiction, Film and Public.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Ong, Aihwa (2006) Neoliberalism as Exception: Mutations in 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 USA: Duke University Press.
Puar, Jasbir (2013) "Homonationalism as Assemblage: Viral Travels, Affective Sexualities." Jindal Global Law Review 4:2: 23-44.
Velayutham, Selvaraj (2008) "Introduction: The Cultural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South Indian Tamil Cinema." Tamil Cinema: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India’s Other Film Industry. Selvaraj Velayutham Ed. NY: Routledge. 1-15.
Wang, Ban (2003) "Black Holes of Globalization: Critique of the New Millennium in Taiwan Cinem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5:1 : 90-119.
Warner, Michael (1993) Fear of a Queer Planet: Queer Politics and Social Theo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